壹城心理创始人 姚国辉 文:
当前,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,心理行业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,现在疫情放开了,很多同行信誓旦旦,准备大干一场,也有很多非行业人士,想要进军心理行业,想着提前扎根,在行业爆发的时候可以分到一杯羹。
壹城心理在深圳开过三家线下心理机构,今天编写一篇相关的文章,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参考。
就我观察,很多咨询师都可能有这样的念想,就是开属于自己的一家心理工作室,
就像之前很多女生都有梦想以后开一家奶茶店,或者蛋糕店一样;
不一定只是为了赚钱,更多是一个情怀,或者叫情结。
而且现在开店的门槛越来越低。间接促使了他们的这种情结地实践。
我就碰到挺多心理咨询师,包括一些从医院和学校体制内离职出来的资深专家,开了心理工作室。
但很遗憾,我发现他们在单位人执业的时候挺好的;人气特别旺,开了工作室后,反而花了很多精力都花在一些管理和运营的杂事上,影响了原来的咨询主业,最后又不得已回到了一个人自由执业的状态。
开心理工作室看起来似乎可以很简单,不需要太多硬件设备,成本也不高;比如简单的心理工作室,只需要付租金和1个助理的工资,就可以快速的搭建起心理工作室的模型。
一家小型心理工作室从成立到运营,大概可能会经历以下的步骤:
1.成立团队:很多小型的咨询工作室,往往是其中一个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发起,联合几个咨询师朋友一起,就组成了核心的创业团队
2.注册公司: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注册心理咨询公司也非常简单,以深圳为例,只需要工商注册就可以了,交给外包公司做,加上一年的会计记账费用,大概就是2000多元
3.做好产品定位:认真及职业化的团队可能会做好市场调研和竞品分析,认真的研究自己团队的基因,做出差异化的公司和产品定位,但可能有些工作室就凭着创始人的经验,就直接开干了。
4.设计或代理产品:目前心理工作室主要的产品方向,主要是分为咨询、培训、测评和企业政府服务等,其中,个人咨询室往往是以咨询为主,结合创始团队的优势和特点,可能会附加其他的业务。
5.做好运营推广:很多小型工作室的创始人专业出身,做运营不太懂,但又舍不得花高新聘请懂运营的人(或者又时候也请不到合适的运营人员),所以有些心理工作室的运营就是专家兼任的。
壹城心理在创业的四年中,先后尝试创立了3家旗下的工作室,有些是自营的,有些是合资合股的,在运营的过程中,基本上踩过了很多小型心理工作室踩过的坑,和大家分享以下的心得。
定位很重要,在没有想好定位前,不要轻创业,或者慢点去做有创业成本的事情
在很多小型工作室从成立一开始就没有想好自己的定位,只是凭感受,想着这么干,应该不亏;于是在市场的运营过程中,看到哪里有市场,有机会,就往哪里走;“冬天卖西瓜,夏天买红薯”的情况也时有发生,导致自己的团队不能专注,人才更换和流失很快,直接或间接影响公司的发展。
2.要有核心竞争力或明星产品
如果你是一位心理专业者创业,一个人的时候,你可以拼心理咨询量,但如果成立工作室,就不能仅仅靠自己的心理咨询量,不然你是很难做大的,必须要有一些产品是可以不依赖于你,甚至是不依赖于某个咨询师的持续产生盈利的产品,才能做大。
比如仪器设备检查,或者物理治疗等;很遗憾,这样的产品在目前的心理行业不多。在心理行业,可能比较稳定和变现较好的,目前看来依然还是专业培训,或者大公司的企业心理服务项目。
另外,随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推进,有政府项目资源拿到一些街道、社区、学校等政府项目,也算是不错的竞争力,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设计一些引流产品,在赚钱项目费用的情况下,为工作室带来品牌和引流。
3.要有一个相对互补的团队,并且同心同德
有些咨询师在原来的工作平台有很多个案,会给他们一些错觉,觉得自己出来肯定也不错,但其实离开了平台,出来创业就真的要靠自己的能力真枪实弹的干了,这时候发现获取新的个案或用户并非易事。
这时候,最好是有运营+专业的团队作为配合,运营推广是有很多专业和科学性的,一定要请专业的人专门来做,如果能找到有这样能力的合伙人,那非常好,如果暂时找不到,最好出相对高薪请到合适的人,并且善待他,争取绑定为利益共同体或事业共同体,不然就我观察,心理机构的运营的流动率很大,其中的原因自己去体会。
4.做个人或机构品牌,并且坚持长期主义
做好创始人的品牌定位,持之以恒的做好内容输出,及做好服务的交付,在当下,借助短视频或者视频直播是做内容比较好的传播方式;
这比起去做百度、美团或者其他平台的付费投流要划算很多,虽然前期会比较慢,但只要足够的内容输出,吸引来的客户就会更加精准而且有质量。
了解了这些方法之后,还要拷问一下自己,能否做到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。
如果这些要素你或者团队暂时不具备,我建议你不要轻易开心理机构,等考虑或准备清楚后再开也不迟。
另外,单个心理工作室目前确实真的不好赚钱,如果你认清这个事实,并且要坚持开,而且已经准备好了,那就勇敢的启动吧!